
25個水滴形造石藝術品整整齊齊垂掛在寶貴石藝的大廳中,夜幕降臨,插上電源,明亮的燈火透過厚重的水泥色外殼投映出幽幽的光芒,是燈?非也。

張寶貴先生在介紹這件作品時,不無感慨。
“這件作品人們都管他叫燈,排列在一起就叫燈陣。這也挺好,但是有點兒過于直白,我想它能不能叫《非也》。”
非也,這是一種對自身價值的重新定義。它否認單純作為燈的身份,它是燈嗎,是也非也?;蛘吲c其說這是一盞美麗的燈,毋寧說它是一件可以照明的藝術品。事物,一旦美到極致,是可以超越屬性與功能的。
這件作品本質上是一種對傳統刻板思維模式的反叛,本來燈都是玻璃的,透明的,用來照明的,這里的燈雖然也有照明的功能,但是照明不是最主要,從更深遠來講,張寶貴先生希望借此作品來點亮人的思維,提供一種燈的存在方式的可能性,是一種當代的可能性,一種技術的創新。“凡是我覺得當下的世界,一個特征,就是把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”,這件作品正是如此。
創新之處不僅在于造型,更在材質。張寶貴先生介紹說,“這件作品是由一種水泥材料做得,表面很薄,就是用的廢料”。廢料回收利用一直是寶貴石藝的傳統,這種環保理念貫穿始終,然而對于環保,張寶貴先生卻有新奇獨特的見解。
“我覺得對于藝術品來說,用一些廢料做原料,并不是為了能夠節約多少材料。節約的材料其實微乎其微,人的環保行為對整個自然界來講真是提不到桌面。然而,以環保和低碳的名譽去觸動藝術,這是一個新的角度,這是一種接近大自然的方式。所以我想低碳環保,它的價值,他的商業價值啊,甚至他的學術價值,微乎其微,更重要的是,這種方式,打開了一扇門,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。通過這種方式,我們改變了自己,這是環保的力量。”
最后援引張寶貴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尾。
“就像霍金理解的宇宙。就像我們面對的所有不明白的事情。我們都會想探險去試一試,藝術的本質就是探險,藝術的本質就是啟發。人生的本質就是有活力,探索不一定有結果,但重在過程。所以面對燈的答案都是非也。”